近日,涇源縣人民法院出臺16條依法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,以全鏈條司法服務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。
意見明確將民營企業納入訴訟服務綠色通道,“線上+線下”雙軌并行,提升司法服務效能。深化智慧法院應用,推行涉企案件“一網通辦”,實現立案、送達、調解、庭審全流程線上辦理,平均辦理周期縮短30%;設立企業訴訟服務綠色窗口,對涉企糾紛優先受理、快速審查、專項督辦,提供一站式綜合訴訟服務;優化訴訟費用收退流程,建立立案、審判、執行、財務等部門銜接有序的對接機制,保證訴訟費用及時足額收退。以專業化審判為抓手,著力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難題。圍繞涇源縣特色產業發展,倡導公平交易,誠實信用;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,嚴厲打擊利用職務便利嚴重侵害私有產權的職務侵占、侵犯知識產權、挪用資金、商業詐騙等犯罪行為;妥善審理涉民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,注重平衡勞資雙方利益;發揮府院聯動機制作用,縮短破產案件審判周期。強調審慎采取強制措施,最大限度減少司法活動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。建立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,用好“活封活扣”“置換保全”等柔性措施,擴大“活凍結”機制適用范圍,最大限度降低強制執行措施對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不利影響;完善失信懲戒分級管理,對被執行人科學分級分類,設立多個履行類別,對不同類別的企業采取相應措施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明確注重延伸司法職能,推動形成服務民營經濟的多元合力。成立司法護企法官先鋒隊,開展“百人進百企”活動,為轄區內民營企業提供法律咨詢、訴前調解、普法培訓等服務;爭取有關方面支持,加強部門溝通協調,針對性改進完善服務保障措施,及時協調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等問題;推動完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,嚴守法人財產獨立原則,依法認定控股股東、實際控制人濫用支配地位行為的法律責任,對股東之間的糾紛,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同時,積極以司法手段矯正公司治理僵局,防止內部治理失序影響企業生產經營。(記者 蘆淑穎)